海豚螺*

Angaria delphinus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0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特征 壳体中型,侧面略呈“多棱轮形”,壳高30mm,壳宽35mm,壳质厚坚。壳面灰白色,有的标本壳面稍带紫红色,或在壳口外缘带有紫红色。螺层5、6层,各螺层从壳顶至体螺层上面平坦,其层面具由小“鳞片”组成的螺肋,缝合线深。螺层边缘环生4、5个至6、7个厚扁棘突,上部隆起,其余部分较平,棘突由“鳞片”组成,上、下部“鳞片”较大,中空,中部“鳞片”较小,部分可见空隙。螺旋部中层偏上处环生几个较大的中空棘突,周围为“鳞片”细肋;体螺层中部环生几个较大的中空棘突,其下方具1、2行至3、4行棘突肋,周为“鳞片”细肋。底面隆起,环生许多“鳞片”细肋。螺轴稍弯,轴唇向下延伸,末端尖,与底部棘突重合;外唇略薄,内壁光滑,具虹彩亮泽。脐部宽大并内凹,环生5、6条“鳞片”肋,其较大“鳞片”突出,稀疏分布,邻间为细小“鳞片”,脐孔位于中央,大而圆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特性 暖水性强,主要栖息于热带珊瑚礁海域,亚热带海域也有发现。主要生活于潮间带,水深5—10m的潮下带也常见,几十米浅海少见;在潮区有一定数量,多生活于海藻茂密处,壳上常附着海绵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特性 暖水性强,主要栖息于热带珊瑚礁海域,亚热带海域也有发现。主要生活于潮间带,水深5—10m的潮下带也常见,几十米浅海少见;在潮区有一定数量,多生活于海藻茂密处,壳上常附着海绵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用途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海豚螺是一个多形性或多态性种,其棘突和鳞片型螺肋的结构和分布状况以至壳色等,均显示出多样性与复杂性。海豚螺在1758年为林奈订成新种后,于热带海区屡有采获,由于某些分类学者在实际鉴定中忽略性状复组的综合标准,偏认于单一性状的非本质变异,以至订列出20多个同物异名,是马蹄螺类中异名最多的种类之一。1938年,Adam et al.根据马来群岛的标本整理了海豚螺的异名,使海豚螺的真貌已较清楚。然而,吉良(1954)报道了海豚螺的同域亚种 Angaria delphinus nodosa,与动物学亚种订立的异域规则相左;Abbott et al.(1983)和Springsteen et al.(1986)在海豚螺种名之下列出一些“型”(form),后者共列出8个“型”,大都为差异不大的量度标准,或根据色泽变化或棘突较弯,脐孔较深等,进行“型”的划分。我所从南海海域采到的20号98个标本中,就存在色泽、棘突弯度、脐孔深度等个体差异。著者认同分类学研究中变异分析、数值分类与基因分类的重要性,但就“型”的使用上,据1953年第十四届哥本哈根国际动物学会议所修订的国际命名新法规规定:在1960年以后发表的变种(variety)或型(form),均不能成立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 广东上川岛;广西涠洲岛;海南新盈、文昌、琼海、新村、三亚、西沙群岛。